橋梁工程橋梁加固施工施工技術
13、橋梁加固施工
13.1 碳纖維加固施工
粘貼碳纖維加固施工應嚴格執行《碳纖維片材加固修復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146-20**)及《JTGT J23-20**公路橋梁加固施工技術規范》。
13.1.1混凝土表面處理。用角磨機清除混凝土表面的劣化層,露出干凈、結構結實的混凝土表面。對于混凝土蜂窩、脹裂、松散、鋼筋銹蝕的缺陷,先鑿除松散部分,并用環氧砂漿作為整平材料填補平整或圓滑順暢過渡,并保證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小于15mm。
13.1.2修補表面裂縫及表面修整。應先對裂縫進行表面封閉裂縫或灌縫修補。對混凝土表面尖銳凸起的部位,用角磨機磨平或倒角處理,并打磨成圓弧狀,圓弧半徑不應小于20mm。表面打磨后,應用強力吹風器或吸塵器將表面粉塵、松散附渣徹底清除,確保粘貼基面干凈、無油污并保持充分干燥。
13.1.3涂底膠。應按產品生產廠提供的工藝規定配制比例把底層膠主劑和固化劑置于配膠容器中,用電動攪拌器攪拌均勻。采用滾筒或毛刷均勻、無遺漏的將底膠均勻涂抹于混凝土表面。等底膠表面指觸干燥后,如發現表面突起毛刺,應打磨光順。
13.1.4修正找平處理。底膠干燥后,若發現粘貼表面有缺損、坑洼、凹陷拐角、模板接頭處出現的高度差等情況,應選用丙酮將表面浮塵擦去,采用找平膠進行抹填修補。找平材料固化干燥后,如發現整平部位表面有突起毛刺,應打磨光順。
13.1.5粘貼碳纖維布。按設計規定尺寸沿粘貼部位的方向剪裁碳纖布,嚴禁斜切碳纖布,并防出現拉絲現象,剪裁成型的碳纖維注意保護潔凈不受污染。根據使用說明規定配合比要求,嚴格按重量比計量配制,調制好的粘貼膠抓緊使用。粘貼碳纖維前應對混凝土表面再次擦拭,確保粘貼面無粉塵。用刷子均勻地將粘結膠涂刷在選定混凝土表面,粘貼膠涂布面不小于所粘貼的碳纖維布的大小。在已涂好粘貼膠的混凝土表面鋪覆碳纖維布,碳纖維布的鋪覆方向應符合設計要求,一層中布與布之間的搭接應在纖維方向進行,要求使碳纖維布不皺、不折、展延平滑順暢。用膠輥滾壓碳纖維布應沿纖維方向施加壓力,從一端向另一端滾壓,滾壓中使粘貼膠液應充分滲透纖維布,做到浸潤飽滿,使碳纖維和底層充分粘接。碳纖維布搭接長度≥100mm。多層粘貼時,應在表面干燥后立即進行下一層的粘貼。如超過40分鐘,則應等12小時后,再行涂刷粘結劑粘貼下一層。
13.1.6 粘貼碳纖維布養護。粘貼施工完成后,自然養護24小時內應確保不受外力硬性沖擊等干擾。每道工序完工后,均應采取適當措施保證不受污染或雨水侵襲。經自然養護完全固化后,對碳纖維布粘貼面仔細檢查,如果碳纖維布貼層有空鼓或氣泡,采用注射器針管將調制好的粘貼膠注入填充至密實,并應保證密實粘貼面積大于95%。
13.1.7表面防護。當需要做表面防護時,應按有關規范的規定處理,并保證防護材料與碳纖維片材之間有可靠的粘結。
13.1.8 碳纖維片材為導電材料,施工碳纖維片材時應遠離電氣設備和電源,或采取可靠的防護措施,施工過程中應避免碳纖維片材彎折?,F場施工人員應采取響應的勞動保護措施。
13.2 粘貼鋼板及包鋼加固
施工時必須嚴格遵守《混凝土結構加固技術規范》(CECS25:90) 及《JTGT J23-20**公路橋梁加固施工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
13.2.1混凝土表面處理。
先鑿除松散部分,用環氧砂漿或高一級標號混凝土填補平整,用角磨機清除混凝土表面劣化層,露出干凈、結構結實的混凝土表面。用棉布沾丙酮拭凈表面,并使表面完全干燥。
13.2.2安裝加壓系統。
加壓固定采用千斤頂、膨脹螺栓、角鋼、墊板、頂桿所組成的系統。按設計文件要求尺寸確定的位置鉆孔固定膨脹螺栓,并在待粘貼鋼板的相應位置精確鉆孔,鋼板應平整無銹。
13.2.3涂膠和粘貼。
配制膠應按灌縫膠說明書提供配比和所需用量拌制,混合攪拌至顏色均勻后使用。膠粘劑配制好后,涂抹在已處理好混凝土表面和鋼板表面,將鋼板粘貼在混凝土表面,用準備好的固定加壓系統固定,適當加壓,以膠液從鋼板邊縫擠出為度。
13.2.4檢驗時可用小錘輕擊粘貼鋼板,從音響判斷粘貼效果,也可采用超聲儀檢測。若錨固區有效粘結面積少于90%,非錨固區有效粘結面積少于70%,應剝離鋼板,重新粘貼。
13.2.5維護。加固后鋼板宜采用20mm厚M15水泥砂漿抹面保護,也可采用涂防銹漆保護,以避免鋼材的腐蝕。
13.3 橋梁加固其它施工參照本項目施工圖第七冊中的附件。
篇2:地基加固施工技術措施
地基加固施工技術措施
1)對將要進行深層攪拌樁施工的場地事先應加以平整,徹底清除施工現場地面、地下及空中的障礙物。如現場地表過軟,應采取防止施工機械失穩的措施。
2)濕噴法施工中實際使用的固化劑、外摻劑,要經試驗室的確認方能使用。泵送漿液必須連續,如因故停漿,要立即通知前臺操作工,以防止斷樁。
3)施工時應使用定位卡以確保樁位的準確度和樁機的水平、垂直精度。
4)樁機預攪下沉時不易沖水,當遇到較硬土層下沉太慢時,方可適量沖水,但要考慮沖水成樁對樁身強度的影響。
5)樁機噴漿的次數和速度應符合規劃要求,有專人記錄樁機每次下沉和提升的時間,深度誤差不大于50mm,時間記錄誤差不大于5s。
篇3:工業廠房地基基礎施工技術加固技術分析
工業廠房地基基礎施工技術與加固技術的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工業建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眾多工廠不斷竣工。每一間工業廠房都是由許多分部分項工程(如土石方工程、砌體工程、地基基礎與樁基礎土建工程、鋼筋混凝土工程、結構安裝工程、屋面工程、裝飾工程等)組成,每個分部分項工程的特點、規模和實際情況各不相同,都可以應用不同的施工技術和施工機具來完成。我們在這里重點研究工業廠房地基基礎與樁基礎土建施工技術。本文首先闡述了地基基礎與樁基礎土建定義;其次對工業廠房地基的加固與處理技術進行了分析;同時,還對工業廠房常見的兩種樁基礎土建施工技術進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0 引言
地基基礎與樁基礎土建施工技術對于工業廠房土建施工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探討。
1 地基基礎與樁基礎土建定義
地基是指建筑物荷載作用下基底下方產生的變形不可忽略的那部分地層,而基礎則是指將建筑物荷載傳遞給地基的下部結構。作為支承建筑物荷載的地基,必須能防止強度破壞和失穩,同時,必須控制基礎的沉降不超過地基的變形允許值。在滿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采用相對埋深不大,只須普通的施工程序就可建造起來的基礎類型,即稱天然地基上的淺基礎;地基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則應進行地基加固處理,在處理后的地基上建造的基礎,稱入土地基上的淺基礎。當上述地基基礎形式均不能滿足要求時,則應考慮借助特殊的施工手段相對埋深大的基礎形式,即深基礎(常用樁基),以求把荷載更多地傳到深部的堅實土層中去。
2 加固技術方法
gg開放以來,建筑業迅速發展,建筑工程質量逐年提高,但工程質量事故還時有發生,造成了許多不應有的損失。這是由于各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不同,土層分布、土的物理力學性質不同,既使同一建筑場地,往往土質也不均勻,在進行工程勘察、工程設計與施工中,如果對地基條件掌握不全,處理不當,就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這些都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因此,準確分析事故,合理地處理事故,是當前建筑業亟待解決的一個大問題。目前對已建建筑物的加固處理的方法有許多種,但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2.1 灌漿加固:用鉆機在基礎上成孔至要加固的土層,然后用高壓灌漿設備將配制好的水泥化學漿液灌入地層,通過劈裂、擠壓作用,使土層與漿液產生物理化學反應而膠結,從而達到改善土體結構和性能的目的,提高土體的強度。
2.2 靜力壓樁加固:利用建筑物的承重柱重力作為反力,通過一套液(油)壓設備,把預制樁分節壓入土中,上下節樁接駁用預埋角鐵焊接。壓樁由液壓控制,當壓力達設計荷載并基本滿足計劃樁長要求時則終樁,終樁時的單樁承載力可直接從壓樁設備的儀表中反映出來。終樁后將壓入樁的樁頭鋼筋與原基礎鋼筋焊接,并澆注砼承臺與基礎連為一體,從而將上部結構的荷載通過樁直接傳遞到堅硬土層。
毫無疑問,已建建筑物出現不均勻沉降,無論是采取灌漿加固還是靜力壓樁加固,都會給工程造成一定的損失,此時應考慮的是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3 沉降原因分析
3.1 地質因素:據鉆探揭露,廠房建造在一條山坡沖溝的邊麓地段,地下水豐富,水位埋深約0.30m,淤泥(含腐木)等軟土的分布極不均勻,層厚由西向東遞增,這是造成廠房不均勻沉降的客觀因素。
3.2 結構因素:同一棟廠房,采用了兩種不同的基礎型式,地質條件較好的西段,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樁端支承在堅硬狀的殘積土層里,而地質條件極差的東段,則采用了條形基礎下的砂墊層,墊層厚僅1.0m,未作壓密處理。根據推算,采用樁基礎的最終下沉量僅為1.4mm(設樁長10m,進入堅硬狀土層),而采用條形基礎下砂墊層處理的基礎經推算仍有200mm的沉降量,條形基礎的剛度起不到變形(沉降)調節作用,因此導致廠房的不均勻沉降,影響到廠房的安全使用,所以必須盡快處理。
4 工業廠房常見的兩種樁基礎土建施工技術
樁基礎是一種既古老又現代的高層建筑物和重要建筑物工程中被廣泛采用的基礎形式。樁基礎的作用是將上部結構較大的荷載通過樁穿過軟弱土層傳送到較深的堅硬土層上,以解決淺基礎承載力不足和變形較大的地基問題。樁基礎具有承載力高,沉降量小而均勻,沉降速率緩慢等特點。它能承受垂直荷載、水平荷載、上拔力以及機器的振動或動力作用,已廣泛用于工業廠房、橋梁、水利等工程中。
4.1 靜力壓樁施工技術 打樁機打樁施工噪聲大,特別是當工業廠房建在離居民點不遠處,打樁會影響居民休息,為了減少噪聲,可采用靜力壓樁。靜力壓樁是在軟弱土層中,利用靜壓力將預制樁逐節壓入土中的一種沉樁法。這種方法節約鋼筋和混凝土,降低工程造價,而且施工時無噪聲、無振動、無污染,對周圍環境的干擾小,適用于軟土地區、居民點附近或建筑物密集處的工業廠房樁基礎工程,以及精密工廠的擴建工程。
靜力壓樁在一般情況下是分段預制、分段壓入、逐段接長。每節樁長度取決于樁架高度,通常6m左右。接樁方法可采用焊接法、硫磺膠泥錨接法等。
4.2 振動沉樁施工 振動沉樁是利用固定在樁頂部的振動器所產生的激振力,通過樁身使土顆粒受迫振動,使其改變排列組織,產生收縮和位移,這樣樁表面與土層間的摩擦力就減少,樁在自重和振動力共同作用下沉入土中。
振動沉樁設備簡單,不需要其他輔助設備,重量輕、體積小、搬運方便、費用低、工效高,適用于在粘土、松散砂土及黃土和軟土中沉樁,更適合于打鋼板樁,同時借助起重設備可以損樁。打樁開始時,應先采用小的落距(0.5-0.8m)作輕的錘擊,使樁正常沉入土中約1-2m后,經檢查樁尖不發生偏移,再逐漸增大落距至規定高度,繼續錘擊,直至把樁訂到設計要求的深度。打樁宜采用“重錘低擊”。
目前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壓力灌漿加固法是一種投資相對較少,快速而又有效的方法;而靜壓樁加固法則被認為是投資大且工期長,但卻很可靠的一種地基基礎加固方法。但對于本工程的條形基礎,由于其寬度有限,條基上承受上部荷載的作用,對土層產生附加應力,而條基外的土層仍為天然土層,不受外加荷載的作用,為小應力區。灌漿時,在高壓的驅動下,漿液將沿應力薄弱區(帶)進行劈裂擴散,因此,在本工程的條基下進行注
漿,漿液將對條基下的土體改善作用受到限制,漿液將會跑漏到條基外的軟弱土層中。加固后的地基,雖然獲得部分改善,但其受力壓縮層仍然是條基下的砂墊層和軟土層,地基的沉降不能完全得到控制,變形仍會繼續發展,效果不會很明顯。而靜力壓樁加固法是將樁壓至地基中的硬塑狀態的砂質粘性土層中,上部結構的荷載通過樁直接轉移到深部,由堅硬狀態的土層承受,這樣條基下的砂墊層和軟土層地基處于釋荷狀態,而樁的受力和傳力直接,壓樁時單樁承載力值可直接從壓樁機的儀表中反映,地基變形最終可以得到控制,故處理效果明顯。因此,遇到實際問題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采取加固措施前應從技術可行、質量可靠、安全穩妥、經濟合理四個方面作綜合分析,選出最優方案,否則將會使問題越來越復雜,造成的損失也會越大。地基基礎與樁基礎土建施工技術對于工業廠房土建施工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探討,這是一個很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新趨勢,具有較大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