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范例3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單元第**個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后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是一門培養人的***能力的更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紤]到**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設置情景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周邊的客觀事物,發展思辯能力,注重濱心理狀況。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诒菊n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語境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于本課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2~3分鐘)
由上節課演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的未知欲望。這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華。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2~3分鐘)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并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5.布置作業。
針對**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我布置的課堂作業是:***
七、說小結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教學策略的選用
?。?)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我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亂放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于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組織學生探究知識形成新的知識。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并重,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目標。也正是由于這些認識來自于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于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八、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
課我根據**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果完畢,謝謝!篇2:北京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說課稿
北京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北京版八年級下第七單元四篇游記中的一篇,本文描寫生動優美,記敘簡潔,線索清晰,語言較為淺顯,是單元開篇。書中明確指出:“這個單元學習的重點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大綱》對閱讀能力的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在《桃花源記》中,詩人“以文為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課文所蘊含的作者的社會理想及矛盾心理較為含蓄。
由于初二年級學生知識積累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準確的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桃花源的美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美好理想。學會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已學過幾篇文言文,已初步懂得結合注釋學習文言文,但是學生的注意還是以無意注意為主,思維逐漸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對感性的問題有興趣,有思維力度的問題也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另外,學生的具體水平及差異不同,因此,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問題設計有梯度和層次,引發思考,鼓勵培養學生自信,感受成功,感受作品之美,成為教學的關鍵。
三、教學設想: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短一ㄔ从洝肥且黄牢?,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庇纱丝梢?,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時空連線”電視采訪情景創設的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又富有個性的火花閃現。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景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教師導:誦讀感知——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ㄒ唬胄抡n,激發興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ǘ┓磸驼b讀,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1、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范向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2、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3、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4、“讀”后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并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ㄈ┓植狡纷x,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化身主持人進行采訪,學生以漁人或桃源人身份說話,從而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1、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2、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
先啟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么美?”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里沒有戰亂,沒有階級,人們過著怡然自樂的生活,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景”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ㄋ模┱显u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通過啟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通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
分組討論: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么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并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熏陶,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ㄎ澹w納總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
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獲”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兩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獲”變為創造。
1、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2、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制作一期墻報。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筆繪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n后延伸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睆恼J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通過布置課后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了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后選讀以下詩作:陶淵明的《桃花源詩》,王維的《桃源行》。
板書設計:
自然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人間樂園
社會美——和平恬靜,怡然自樂
各
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文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ㄒ唬┱n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初中語文語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課文。這是一篇“記”類文章、文質優美、又居單元之首,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鞏固學生的文言常識和學法,并引導學生利用以往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來學習這篇文言課文。
?。ǘ┙虒W內容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它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作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是無法實現的。
作為本單元的重點,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作進一步品讀,這里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ㄈ┱f教學設想
1、說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同時這篇文章又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位?;谝陨蠗l件,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美文美教”,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知識目標:熟讀成誦并背誦課文。
?。?)技能目標: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情感目標:了解 “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2、說教學重點、難點
《桃花源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筆墨為我們構置了一個令人神往的桃源勝境。怎樣引導學生去品讀這個桃源勝境成了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是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可以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麗、神奇和幸福。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4、說課前準備
學生:(1)課前預習,根據注釋及工具書自行通譯課文,找出疑難問題。
?。?)查找出作者及寫作本文的有關資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情境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 ,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梢哉f,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眾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學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 “美美地說”。力爭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短一ㄔ从洝肥且黄牢?,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庇纱丝梢?,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課將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通過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力求實現課堂教學模式從單一“接受”到“創新”發展的轉型。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實現知識的能力化、認知和情感的結構化。整個教學過程主要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ㄒ唬肭榫?,激發興趣(約5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導入?,F在請大家觀看一段“再現桃源生活”的視頻進入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世界。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設計意圖:以視頻渲染情境,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想,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為本節課學生的認知活動尋找一個“??奎c”“發展點”。
?。ǘ?配樂朗讀,促進理解(約10分鐘)
這一環節的出發點是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鑒賞,以鑒賞促陶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1、學生聽配樂朗讀,感受畫面,讓學生進入情境;
2、學生聽音樂誦讀。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讀出感覺。
3、“讀”后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并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節既有精美畫面又有名家朗誦,再加上學生對課文的初步感知,為“品味語言”環節做好準備。
?。ㄈ┵p讀課文、品說桃源之美(約15分鐘)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里我設計了三個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樂,樂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導學生從“美”“樂”“奇”三個方面走入文本,品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造性描繪。
由于學生是個靈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無拘無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寫一段描繪桃源之美的文字。經過預習,課堂上學生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畫面。在互相傾聽中,他們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展現了自己的風采。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賞讀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敘事簡明,情節曲折,語言雋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和語言表達能力。
?。ㄋ模┵|疑探究,評說桃源情結(約10分鐘)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也是值得探究之處。我將充分利用前面教學環節的鋪墊,形成閱讀期待,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有創意的、有批判的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千百年來,“桃花源”已經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成為一種“桃源情結”。怎樣評價“桃源情結”也是這個環節的重點。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勝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評價桃源勝境的?
?。ù祟}意在引導學生明白桃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問題一拋出,學生肯定有不同的觀點,對于他們
的看法,我們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們言之有理,應加以鼓勵。同時,在課堂要讓他們互相辯論,拓展思路,弘揚個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鳴。在本環節中,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疑問;如“東晉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外人進入桃花源,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等。對于他們的疑問,可讓他們分組討論,也可輸入課件,作為課后探究題。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自主合作探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另外也是語文課程與歷史課程的溝通,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ㄎ澹w納總結(約3分鐘)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鄙裰荽蟮?,山川錦秀,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讀課文,并了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篇3:《岳陽樓記》散文說課稿
《岳陽樓記》散文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岳陽樓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27課。它是一篇散文,以“記”為名,先敘事后寫景,進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發議論,環環相扣,層層蓄勢,表達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襟。文章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大量使用駢句,語言凝練,形象而富有音樂美。
《岳陽樓記》是我國古代散文的名篇。雖然冠名為“記”,實際上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游記,而是借題發揮,表現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曠達的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并以此規箴友人;表達了自屈原以來文人士大夫兼濟天下一脈相傳的報國情懷,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語言駢散結合,表達方式靈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語言美、思想美為一體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們品味和探究的。
教學重難點:
鑒于本課在初中階段的重要性及課下注釋全面的特點,我把教學的重點設為:引導誦讀,理解文本。難點則預設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抒寫復雜的情感。這是因為學生受到年齡,閱歷和人生經驗的局限理解起古代遷客騷人的感情會比較困難的緣故。
二、目標分析:
?。ㄒ唬┤S目標確定:知識目標: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積累掌握穩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對比的特點。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反復朗讀,品味意境,讀出情感,領會本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相結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發愛國熱情,胸懷天下,做一個大寫的人。
?。ǘW情分析:我們面對的是初二學生,通過將近兩年的學習,他們已經掌握一定地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識積累。八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并懂得一定的朗讀技巧。這篇文章較淺易,對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還要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語言極盡音韻節奏之美,不反復吟誦則不能盡其興,因此,不同形式的誦讀將貫穿整個授課過程,以讀促學,以讀生情,以讀明理??梢源竽懙姆攀肿寣W生自己去學習和探究基本知識,將授課的側重點放在鑒賞閱讀上。
?。ㄈ?、教法學法分析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重點,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倮首x法:為了營造氛圍,實現教學最優化。而且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極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體播放名家配樂朗誦,并以岳陽樓風景圖片為背景,營造出詩意的學習氛圍。
?、邳c撥法:利用本文的語言優勢,進行朗讀技法點撥,引導學生誦讀,提高其朗讀能力。
?、塾懻摲ǎ航Y合課文條理清晰,文意淺顯的特點引導學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結構及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學法
?、俜磸汀白x”。以朗讀訓練為主線,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積累文言詞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懷,并從中發展自己的朗讀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谠趯W習中要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賞析環節充分利用勾畫和批注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三、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六個環節。
?。ㄒ唬?、教學準備階段。作好課前鋪墊,培養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榱俗寣W生主動探究文本,同時,為深入學習文本奠定基礎)我要學生:1、利用注釋及工具書疏通課文;2、分為兩組查找資料。:一組搜集有關岳陽樓的資料并將它寫成《“岳陽樓”導游詞》;另一組搜集范仲淹的有關資料,并整理成《走近范仲淹》。學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圖書館、網絡等。
?。ǘ?、教學活動階段。關注學生個體體驗,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第一,主體參與,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新課。為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拉近學生與學習對象的距離,提問:我國有四大名樓,其中我們湖南就有一座,同學們知道是什么嗎?(岳陽樓)同學們想到岳陽樓一游嗎?那就請我做大家的導游吧!利用多媒體有關資源介紹岳陽樓。同學的解說,優美的背景音樂,把學生帶入了具有濃濃文化氛圍的岳陽樓。
然后再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引出課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閱讀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設問:范仲淹是怎樣一個人,你知道有關他的故事嗎?
第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本課重點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和作者感情,播放名家范讀,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作者記了岳陽樓的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聲情并茂的朗讀,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陽樓,使學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濃濃文化氛圍的岳陽樓中,學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曠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第三,選讀、美讀,把握作者感情
為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先說說對主旨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讓學生美讀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選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讀。選擇相同段落的可組合成學習小組。為了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分角色對比美讀(探究第三段的同學讀第三段,寫景句男生讀,抒情句女生讀;探究第四段的同學讀第四段,寫景句女生讀,抒情句男生讀;第五段全體學生讀,男生讀問句,女生讀答句)。
第一、二段的理解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問題是:1、剩下一、二段寫了什么?它們與主旨有什么關系呢?學生分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2、你認為該怎么朗讀?學生分組探究朗讀。學生匯報朗讀,師生點評。
第四,齊讀、美讀,讀出感情
為了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進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我用抒情的語調激發學生朗讀激情:同學們,想象我們登上岳陽樓,眼望浩浩湯湯的洞庭湖,一起來表達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心聲吧!打開多媒體“背景資料”中的“背景音樂”,學生一起配樂美讀全文。
第五,聯系生活,暢談憂樂觀。
為了讓學生實現與自我的對話,完成自我價值觀的提升。于是,我說:同學們,父母不理解時你痛苦過嗎?與同學發生不愉快時悲傷過嗎?學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呢?請以“ 
;時,我想對自己說……”說一段話。第六,拓展思維,豐富知識
為了拓展學生思維,豐富知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及開發校本課程資源,我將學生分為四組,要求每一組都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分別探究:(1)、我國四大文化名樓特征;(2)、與四大名樓相關的詩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觀;(4)、與岳陽樓洞庭湖名勝比較,談談如何開發與利用東江湖的旅游資源。然后安排學生在第二課時交流,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學生在探究和交流過程中,能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厚底蘊,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對東江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的探討,開發了校本課程,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樹立從建設好家鄉到建設好祖國的崇高理想。
板書設計: 我考慮以“事、景、情、理”四字為主線,并截取文中相關的關鍵詞語進行板書,對應整齊,一目了然。
岳 陽樓記范仲淹
事滕子京謫守
陰 ———— 悲
景情
晴 ———— 喜
理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五、效果分析
本次教學使我認識到:多媒體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的合理運用,能一改沉悶的課堂,使之圖文并茂,聲情并茂,活力四射。它能創設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生靈動的課程資源,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認知與情感協調發展,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養素同時受到熏陶,使新課程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因此,面對教育的挑戰,我們必須更新觀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大膽嘗試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學資源,盡可能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包括使用簡捷方便的多媒體,優化教育過程,激活和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