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設計決定商業項目成?。ㄕ洠?/p>
一個成熟的住宅市場,無論是設計院、開發商、代理商,都應當能夠獨自為住宅的建筑規劃設計,提供完善的方案,發展商內部的工程部、代理公司內部的概念設計部等等,都應具備一定的建筑規劃設計能力。
相比住宅市場,商業地產作為新興的開發領域,當前因尚無經驗可循,也缺少完整的規劃設計體系,因此給商業地產的規劃設計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比如深圳目前眾多的住宅、商場綜合樓,發展商在規劃設計階段基本上與以住宅代理為主的中介合作,規劃設計上以塔樓住宅為先導,在戶型設計、環境布置上花足了功夫,而發展商、設計院、以住宅代理為核心業務的中介公司,三者因不精通商業地產,甚至缺乏起碼的了解,結果導致塔樓住宅一般都有超水平發揮,但在商業裙樓上卻交了學費。
在商業較為發達的城市,一個處于初級階段的商業地產開發,必然會與商業水平形成較大的反差,而連鎖中的超市百貨業等只能被動地選擇賣場,面對規劃設計先天缺陷的商場,商家每每只能削足適履。
規劃設計決定商業項目成敗
缺乏論證、策劃滯后、定位不準導致商業地產經營困難——規劃設計決定商業項目成敗
國內商業地產規劃設計目前存在五大問題
1、開發商忽視商業定位的重要性,忽視商業地產策劃在前期規劃階段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商業地產項目前期規劃設計的基本程序是:拿到地以后,組織自有力量做個簡要調研論證,然后先找設計院設計,再報建,項目批下來之后再找策劃公司。
在這個流程當中,開發商雖然對項目定位也會做一些調研論證,但是其目的性、專業性、可操作性、深刻程度、可靠程度、與市場的契合程度,與專業的商業地產策劃公司的工作往往無法相提并論,導致很多時候開發商對項目的定位本身就是模糊的、搖擺不定的。而項目定位不精確,甚至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隨意性,又必然導致對規劃設計的導向作用不明顯、指導性不強,由此埋下種種隱患。
2、發展商以銷售為導向的開發模式造成商業地產規劃設計草草上馬。
發展商以銷售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加上資金鏈的需要,決定了商業地產的規劃設計越快越好,回款越早越好。這種銷售的功利性,導致商業地產往往開始是極具隨意性地規劃設計一種報建方案,等方案報建之后,策劃公司介入,即使方案不合適經營定位,發展商也往往急于開工建設,難以下決心更改設計方案,其結果往往是,策劃公司只能在方案不大改的前提下,提出適當的修正意見,商業規劃設計與市場經營定位脫節的問題暴露無疑。
3、在商業地產領域,設計院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盡管規劃設計院在規劃商業地產項目時,也是會考慮市場定位,但是,由于行業的局限,規劃設計院對商業業態的建筑設計和配套規范和細節知之不多,只能簡單地通過參考樣本的手段來進行規劃設計。與規劃設計單位在住宅領域的駕輕就熟相比,在商業地產領域,其經驗和深入程度,差得太遠。
4、商業地產規劃設計,與商業的實際經營者脫節嚴重。
商業地產的實際參與者包括:發展商、規劃設計者、策劃代理商、商業經營者、投資者,這五者之中,商業經營者是商業地產的基礎。商業地產的規劃設計,必須充分了解經營者的需求,才能做到適銷對路。令人遺憾的是,在實際的規劃設計過程中,極少有某一方與經營者溝通和求教,一個經營者缺席的商業規劃設計,其結果必然與實際市場需求脫節。
5、策劃行業有其自身的運作規律,開發商與策劃公司的順利對接存在一定的障礙。
以深圳為例,商業地產策劃公司一般習慣于做項目的全程代理,更關注招商、銷售代理收益,如果單獨做前期策劃,不但投入人力多,而且收費太少,往往興趣不大。同時,開發商對于策劃機構介入前期規劃的價值也沒有充分的認識,更不愿意在前期策劃投入資金。于是商業地產規劃設計為先、策劃滯后的現象見怪不怪,而規劃設計沒有策劃的導航,就只能跟著感覺走了。
規劃設計缺乏明確定位五大弊端
1、缺乏必要的業態論證,造成盲目定位失誤。
商業地產的盲目定位者往往對商業本質一無所知,對商業經營的地段、交通、消費市場等基本概念都看不清楚,只看到商鋪租售價值高于住宅的表面現象,于是乎,不管地理位置,不論項目周邊商業氛圍和人氣狀況,先蓋個萬兒八千平方米的商場再說,等項目建成了去招商,才發現項目根本無法滿足經營要求,造成了商業項目的嚴重空置。
盲目定位的結果,必然導致方向性的錯誤,這對于商業地產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
2、缺乏對商業業態的了解,導致建筑設計貨不對板。
筆者接觸過不少商業項目,先前在沒有定位的情況下,為提升商場的品質,都規劃設計了中庭,這些項目一旦未來引進超市市場,就必須將中庭填平,才能滿足超級市場開放式陳列貨架的需要。
3、規劃設計重住宅輕商場,導致商場空間難用。
目前除商業中心有一些純商業項目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商住項目,發展商與規劃設計單位在設計方面為保證住宅的戶型、朝向等,對裙樓商場的空間破壞性較大。在商場的內部,比如由于住宅核心筒的擺放位置不當,導致商場整體開放式格局被割裂,有的不得不結合核心筒設計“回”字形動線;在商場的外部,比如住宅大堂的布置破壞了外部商業街的連續性,使得室外商業街的商業氣氛蕩然無存等等。
4、缺乏業態常識,規劃設計配套不足的情況較嚴重。
在超市租賃的洽談過程中,除賣場空間有著諸多不適合的情況之外,在配套方面也有一些不足,如超市必須的理貨區方面、熟食區的煙道方面,商場的前期設計欠考慮或者考慮得不夠,尤其是前文提到的平步式自動扶梯,其跨度遠遠超過踏步式自動扶梯,有的商場受空間限制,想改都改不了。
5、主力店規劃之前不能確定,規劃設計難以度身定做。
盡管目前出現了“訂單式商業地產”模式,但主力店在項目規劃之初不能確定,依然是項目明確規劃的障礙所在。
先定位、再設計
首先,要確立策劃為先的觀念。
商業地產項目,沒有策劃就沒有定位,沒有定位就沒有業態,沒有業態規劃設計就不可能有的放矢。一個地塊周邊人口及消費狀況、現有市場競爭環境、未來發展傾向等,只有通過策劃公司的深入調研才能明確,項目適合做什么、做什么才能生存下去,更是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并與對應的商家深層次地溝通,才能把握市場的脈搏。
由于有些規劃設計有著一定的盲目性,發展商
對設計方案遲遲不能定案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弄得設計單位被無休止的修改搞得精疲力盡,發展商自身也是一頭霧水,什么方案似乎都行,什么方案似乎又都不可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個沒有策劃方向的規劃設計運作。其次,要摒棄“先做后改”的操作模式。
對于商業地產的規劃設計,開發商普遍有一種“先做后改”的心態,為了搶時間,首先規劃設計一味要快,然后不行再改;設計院對市場及各方想法未能全部吃透,時間又緊,于是先出規劃,等策劃公司介入后,規劃設計上一些先天不足暴露無遺,規劃設計隨之進入艱難的修改狀態。修改之所以艱難,一方面是因為原有方案可能要徹底否定,重新再來,一方面是因為方案已經報建不能大改,加上工期緊迫,沒有回旋余地……
“先做后改”的初衷就是圖快,而實際結果卻是欲速則不達。
其三,要調動策劃者、設計者、經營者全體參與。
開發商業必須了解商業,一個商業地產的開發者,必須由一個“門外漢”變成“商業通”,通過與商業策劃者、設計者、經營者的廣泛接觸,了解商業地產開發的基本規律,然后再充分群體參與,通過策劃公司介入深入解讀市場,提前與擬引進的大商家進行意向性接洽,讓設計者按業態量身定做,達到商業設計與與業態需要的高度吻合,這才是一條商業地產規劃設計的“捷徑”。
篇2:設計主線:商業項目定位產品策劃(設計之前)
設計主線:商業項目定位、產品策劃(設計之前)
地產六年,這三年在埋頭干工程,主要精力放在施工圖、前期報建、工程配合等具體工作上,哈哈,想當年,進房地產前三年,我們也是到處拜訪設計大師、與國際著名的設計院合作,邀請五星的酒店管理公司參與項目,四處考察新型商業項目業態;
回顧一下產品的策劃布局過程吧(以下分析是項目視角,不僅是設計角度):
作為房地產人員,我們工作的開始是:當我們拿到一塊地,我們要。。。
作為設計院的設計人員,工作的開始是:當我們拿到甲方的設計任務書,我們要。。。
大家從這里就能看出明顯的區別了吧,作為開發公司的一員,考慮產品是從項目最原始出發點開始;
那么,當我們拿到一塊地,要干什么呢?
一.決定主力產品方向;
首先,產品有哪些?
商業:盒子商業(大盒子-綜合mall、小盒子-專業mall)、商鋪(商業街、沿街網點)、辦公、公寓、酒店;
住宅:高層、中高層、多層、花園洋房、疊拼、別墅(聯排、雙拼、別墅);
其次,哪些因素決定產品?(排序不分先后)
1、這塊地在城市里的位置(現實條件):
我們做的項目就如同我們個人一樣,再厲害的個人也不過是茫茫人海里的其中一個而已;所以一個項目拗不過大市場,也拗不過城市大格局(實力雄厚的公司創城除外);
比如我們拿到市政府邊上的地塊,能不作成高檔辦公樓+豪宅嗎?做剛需簡直辜負了政府的信任;
比如拿到一塊荒郊野外的地,風景好交通差,往別墅、改善、第二第三居所方向考慮,地塊夠大夠便宜,可以往低價剛需規?;?,創出一個青年城也ok.
2、公司戰略(戰略決定方向);
公司戰略決定大方向,往前面說,決定地拿不拿,拿了決定做商業還是做住宅,如何配比,商業自營還是銷售,套現還是留資產運營,敢不敢作酒店,商場等;
3.規劃條件(政府對這塊地的展望);
價值好些的土地,政府控規基本已經控住大的方向,容積率、限高、商住比等條件已限制得七七八八,而且作為政府角度,希望有高檔酒店、辦公、大型商業這些又有政績又有稅收的項目,有個市委書記說,要是光開發住宅,我們還需要你們來開發嗎?也有出現,不報酒店,不受理住宅單體報建工作的指示;所到底,政府才是最大的土地開發商。
4.市場接受度(現實條件);
現在的開發商越來越不易,拗不過政府,拗不過市場,也拗不過業主;本地市場只接受2萬的豪宅,你非得做4萬的,只能像湯臣一品慢慢熬。本地的小微企業發展緩慢,你非得做大量的100-200的辦公,也是困難。
最后,主力產品做什么?
1.根據上述分析,先確定是否留自營資產?自營資產以前的文章分析過,如果靠項目自平衡,頂多能留20%的面積,再多資金就斷掉了;自營資產做什么?自持商業產品:酒店、辦公、商場、商業街。
(酒店產品慎用,按其投資成本及運營的狀況,加上酒店管理公司的苛刻條件,除非大把錢可以燒,或者公司轉型的戰略需要,輕易不要碰,干房地產最郁悶莫過于,辛辛苦苦幾年,全為拆遷戶和酒店打工了)
2.銷售產品:確定商業和住宅的配比。實際情況更多的是拿到政府的商住比,考慮商業要怎么分配,銷售商業產品:沿街網點、辦公、公寓。住宅沒什么懸念,現在產品及配置都太成熟了,定個位、找個對標項目,銷售摸摸市場,基本*不離十。
3.綜合體:幾年前我們花了半年時間,專項研究各種綜合題、旅游綜合體、商業綜合體、產業綜合體等,總結為“1+*模式“,即以一個突出的優勢業態,帶若干個常規業態的產品;
二、確定產品配比;
一般銷售提的策劃報告里,重要的一環就是產品配比。
舉個例子:10萬的項目,容積率2.0,5:5的商住比,全部銷售。
即:5萬的住宅+5萬商業:
1. 按容積率基本判斷以18層為平均數的住宅;存在以下選擇:
如果商業讓出一部分土地(商業容積率調到2.2,住宅1.8),更為舒適,層數以11-18層為主;
可選配:小高層/花園洋房+高層/別墅+高層(由損益測算和市場接受度聯合決定)
多數配置:常規戶型面積區間占60-70%,小戶型5-10%,大戶型10-20%,超大戶型5%;(十份里有八份銷售策劃報告都是這么給出結論的)
2.商業:既然是銷售,產品相對簡單:商鋪(沿街網點/商業街)、辦公、公寓;
網點利潤最高,優先布置,以面積最大化,低總價為基礎,開內街、加連廊,托二樓、多樣化都是常見的手法;
公寓:我們是二線城市,辦公類不是特別發達,低總價的公寓,能提高去化速度,主力面積一般在30-40平方,少數邊角、頂層戶型加大;客戶以青年自主和投資客為主:
賣點一:投資回報率;
賣點二:銷售返租,連鎖酒店經營模式;
賣點三:針對自住型的客戶,設計運營上做好充足的服務配套;
辦公:以70-200為主的分戶,零售銷售速度慢,要做好2-5年銷售周期的準備;
商業銷售已大客戶為先,低售價打包賣,避免庫存積壓,以基金和私人大戶為主力;大型商場和超市,壓價太厲害,不是特殊情況,一般不會與之交易;
三、找賣點(尋找一切讓客戶覺得物超所值的點):
1.大環境優勢:
交通便利性、周邊景觀資源、周邊的商業及生活配套資源等;
2.小環境優勢:
是否引入城市級配套:美術館、國學館;
是否引入優質生活配套:醫院、小學、幼兒園;
是否自營商業配套;
是否造景:做不做大規模景觀水系,戶戶臨水亦是提高售價的賣點;
3.單體建造標準:
確定產品后,我們一般確定找1-2個對標,按集團同類項目標準,結合當地對標項目重新梳理一遍建造標準;先保持一致,再提煉賣點;(當然賣點必須已可成交的售價進行支撐)
比如門窗:本區域同類競品別墅項目,均采用鋁合金窗,我們也采用,這是保持一致,如果采用鋁木復合,這是賣點;
剛需盤:其他項目南向起居室開2100*1500mm窗,我們做2700*1800也是賣點;
4.設計方案(平面及立面風格);
比如花園洋房:電梯入戶、采用子母門,加大廚衛空間等;
開敞陽臺贈送面積,凸窗設計,頂層贈送露臺或悶頂,一層贈送儲藏室,二樓獨立入戶等;在前期這個階段,開發公司的設計部門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從開發角度,與戰略、銷售、成本、財務各部門之間無縫對接,把各部門的想法最快速最直接的落到圖紙上,出具多種必選方案,探討實施的可行性。,最終確定出合理的設計方向。
當開發團隊梳理好前期的定位和產品之后,接下來進入總圖方案等和設計單位對接的階段,設計單位接到我們的任務書時,拿到的是開發公司前期一系列的分析和比選出來的結果。如果沒有前期這項工作,開發公司及設計單位均會陷入一個痛苦的試錯階段。